站在与褚少孙对立的立场上,东汉思想家王充客观地指出了黄帝始祖之说的自相矛盾:
《三代世表》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,自黄帝转相生,不更秉气于天。作殷本纪,言契母简狄浴于川,遇玄鸟坠卵,吞之,遂生契焉。及周本纪,言后稷之母姜嫄野出,见大人迹,履之则妊身,生后稷焉。夫观世表,则契与后稷黄帝之子孙也。读殷周本纪,则玄鸟大人之精气也。二者不可两传,而太史公兼纪不别。案:帝王之妃,不宜野出,浴于川水。今言浴于川,吞玄鸟之卵;出于野,履大人之迹。违尊贵之节,误是非之言也。[84]
王充认为造成“误是非之言”的原因是司马迁“兼纪不别”,这是合乎逻辑的。至于他批评“浴于川”和“出于野”为“违尊贵之节”,则是以后世礼仪看待上古风俗,就难免失于偏颇了。
继《史记》之后的正史为《汉书》,它是经由东汉的班彪、班固、班昭和马续四人之手合作完成的。《汉书》的作者对于司马迁追溯祖宗的做法不仅不反对,而且还具体运用于为汉家天子寻根上,这是司马迁当初没有做过的。《汉书》卷1下《高帝纪下》文末有“赞曰”:
《春秋》晋史蔡墨有言,陶唐氏既衰,其后有刘累,学扰龙,事孔甲,范氏其后也。……范氏为晋士师,鲁文公世奔秦。后归于晋,其处者为刘氏。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。秦灭魏,迁大梁,都于丰。……是以颂高祖云:“汉帝本系,出自唐帝。降及于周,在秦作刘。涉魏而东,遂为丰公。”丰公,盖太上皇父。其迁日浅,坟墓在丰鲜焉。……由是推之,汉承尧运,德祚已盛……自然之应,得天统矣。[85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