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1年,该服装公司已经开了400家专卖店,生意非常好。而直到这时候,也只有6位机构投资者关注该公司股票。从1979年到1983年,短短4年间,该公司的股价就上涨了18倍。
1984年,该公司在经营状况非常良好的背景下,股价突然从上年的9美元跌到5美元,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次趁低买入的好机会。事实上,一年过后的1985年,该公司股价就上涨到了15美元。
而直到这时候,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才注意到这只大牛股,并对它大唱赞歌。这时候,共有37位分析师对它进行跟踪分析,一个个投资机构把它列入推荐买入股票名单,从而使得该股股价一路狂涨到52.875美元——远远脱离了公司基本面。结果可想而知,股价掉头向下。
【洋为中用,点到为止】
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?它很好地说明了机构投资者对一只股票的关注有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散户投资者如果能在投资机构大举买入之前就提前进入,一定会获得丰厚回报;相反,当机构投资者对某只股票大唱赞歌、大举买入时,就可能到了股价的最高位,接下来就是股价掉头向下了。
彼得·林奇忠告散户投资者:当一只股票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,可是股价却突然下跌,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继续持有它;而更好的办法是,进一步买入更多的股票,因为这时候正是趁低买入股票的好时机,可谓机不可失、时不再来呵!